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61篇
  免费   3450篇
  国内免费   4286篇
测绘学   530篇
大气科学   2471篇
地球物理   3037篇
地质学   10951篇
海洋学   1647篇
天文学   112篇
综合类   726篇
自然地理   1323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82篇
  2022年   412篇
  2021年   504篇
  2020年   550篇
  2019年   633篇
  2018年   582篇
  2017年   622篇
  2016年   656篇
  2015年   693篇
  2014年   918篇
  2013年   1060篇
  2012年   992篇
  2011年   1076篇
  2010年   810篇
  2009年   1058篇
  2008年   1023篇
  2007年   1127篇
  2006年   1102篇
  2005年   836篇
  2004年   845篇
  2003年   708篇
  2002年   674篇
  2001年   560篇
  2000年   576篇
  1999年   465篇
  1998年   375篇
  1997年   378篇
  1996年   310篇
  1995年   249篇
  1994年   215篇
  1993年   129篇
  1992年   112篇
  1991年   72篇
  1990年   57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5篇
  1971年   3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断层附近地应力扰动带宽度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建立正断层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断层附近地层中的地应力变化规律。其结果表明,由于断层活动,在断层附近普遍发育应力扰动带;在应力扰动带范围内,地应力方向和大小发生明显的变化,断层中部附近应力值普遍较低,而断层端部的应力值通常异常增大。应力扰动带的分布范围主要受断层规模的控制,与断裂带的岩石力学性质、断层走向、断层面形态和边界应力条件等因素也密切相关。随断层长度和断距逐步增大,应力扰动带的宽度相应增加。断裂带的岩石越破碎,其岩石弹性模量越低,断层对地应力的影响宽度越大。断层走向与区域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越接近垂直、断距与断层长度的比值越大,区域内的差应力越大,则扰动带宽度与断层规模的比值也越大。选择渤海湾盆地BZ-X油田进行验证,在建立油田实际三维地质模型基础上,根据边界应力条件,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沙河街组二段的地应力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根据断层周围的地应力变化,确定了应力扰动带的分布范围,断层附近应力扰动带宽度的分布规律与正断层模型分析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72.
得益于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等的迅速发展,虚拟仿真在科学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在地质学中,国内外高校已经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到教学中,使其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但目前虚拟仿真在该领域的应用还存在场景内容欠缺,交互感不足,细节展示不够等问题。为能够进一步拓展虚拟仿真技术在地质学中的应用思路,文章对虚拟仿真技术在多个科学学科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研究,介绍了面向地学的综合型、国际化的沉浸式虚拟仿真实验室实例。综合型的地学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建立,将深度融合地学与虚拟仿真技术,为多学科交叉融合、国际化教学等未来的教学发展方向提供更有效的平台。  相似文献   
73.
在三维地震资料的基础上,依据构造带划分原则,把江汉盆地构造带划分为三大类,分别为断裂、盐构造及古潜山,共25个,并分别在3个类别中选取一个典型构造带进行讨论研究。  相似文献   
74.
湘黔渝毗邻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扬子陆块东南缘,发育有完整的南华纪沉积记录,同时也是我国南华纪“大塘坡式”沉积型锰矿的重要富集区。通过对区内南华系剖面的详细调查与研究,结合室内综合分析,应用“优势相”成图方法编制了南华纪早世、中世、晚世岩相古地理图件。研究表明:受Rodinia超大陆全球性裂解作用影响,南华纪时期扬子陆块东南缘发生广泛的裂解作用,形成武陵次级裂谷盆地和雪峰次级裂谷盆地,构成“堑-垒”式古地理格局,南华系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楔状”沉积体;划分出大陆相组、过渡相组和海相组三大沉积相组,识别出河流相、湖泊相、三角洲相、海岸相以及浅海陆棚相等沉积相及若干沉积亚相等。系列图件的编制恢复了南华纪时期的沉积盆地演化与古地理变迁,建立了沉积盆地演化模式,为区域上沉积型锰矿的预测与寻找提供了一定的沉积学依据。  相似文献   
75.
Ning  Like  Zhan  Chesheng  Luo  Yong  Wang  Yueling  Liu  Liangmeizi 《地理学报(英文版)》2019,29(3):465-479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 The terrestrial hydrological process is an essential but weak link in global/regional climate models.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status, research hotspots and...  相似文献   
76.
介绍了一种考虑地下洞室片帮、钻孔剥落等岩体应力型破坏特征为信息源,通过数值模拟智能反演方法预测高应力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局部应力场的新思路。该方法将地下洞室群片帮、钻孔剥落等应力型破坏的位置、深度或者宽度进行定量描述,以弹性模型计算获得的常偏应力大于岩体启裂强度的范围来表示应力型破坏范围,通过分析实测地应力数据约束部分地应力数量,然后采用智能数值反演方法得到其他的地应力分量。采用该方法预测了白鹤滩水电站右岸地下厂房0+76断面附近围岩地应力场,反演获得最大主应力在34 MPa左右。通过其他部位岩体破裂的数值模拟和观测结果对比,验证了地应力场预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7.
深入开展乡村地域土地利用变化和聚落发展规律的研究对于探究乡村地域系统优化、推进城乡融合与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延安市碾庄流域为例,基于ENVI和GIS等软件技术,结合Landsat卫星影像、马尔科夫链模型和实地调查,从土地利用转移与交换变化、建筑用地空间转移、社会响应等角度探讨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村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以及对区域乡村发展转型的影响。研究表明:① 在一系列生态工程措施作用下,碾庄流域生态覆被发生明显改观,主要表现为大量的坡耕地及稀疏生态用地转化为林地,其中,林地面积占比由32.34%(2009年)增加至50.88%(2018年);② 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延安新城“边缘效应”的影响下,碾庄建设用地呈现向流域的东南和西南方向拓展的趋势,10 a间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近75%;③ 在人类活动的主导作用下,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乡村正在朝着生态化和集约化的方向转型发展。研究结果有望为深入理解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地域系统结构和优化提供新参考。  相似文献   
78.
Swades Pal 《国际地球制图》2019,34(10):1055-1074
Punarbhaba river of Indo-Bangladesh has experienced hydro-ecological alteration after installation of Komardanga dam in 1992 and consequently wetland and inundation areas have undergone into transformation. The present work intend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flow attenuation on contemporary and upcoming flood extent and flood plain wetlands. In post-dam condition, average and maximum flows are attenuated by 36 and 41%, respectively, and as a result the active flood prone area is squeezed considerably by 39.72%. Average flood water depth is also reduced by 37.87% (4.45metre) after flow modification. Due to shrinkages of flood prone areas, wetland area is also reduced from 215.70 to 90.40 km2 and larger part of the present wetland area is under stress and critical state. Predicted flood prone areas in next 25 years will be 328.91 km2 and consequently 65.63 km2 wetland areas may further be under hydro-ecological threats. Release of ecological flow is essential to restore and preserve the wetland.  相似文献   
79.
The wetting deformation of coarse granular materials is often considered to be an important cause of the core wall rockfill dam cracks during impounding. By analyzing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this paper proposes a hyperbol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etting axial strain and wetting stress level and puts forwards a warped surface relationship among spherical stress, shear stress, and the ratio of wetting volumetric strain to wetting axial strain. To illustrate its practicability, the wetting strain model's parameter determination process is introduced and the rockfill materials wetting parameters are determined using the triaxial wetting test data. Moreover, the collapse settlement of Guanyinyan rockfill dam during first impounding is numerically simulated using the proposed method to calculate rockfill wetting deformation and verified by field measurements and monitoring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lculative method of wetting deformation proposed in this paper is reasonable and practical; the wetting deformation of upstream rockfill materials would cause an adverse deformation trend, which may lead to crack occurrence at the upstream slope and dam crest; and the Guanyinyan rockfill dam cracks on the top of junction mainly caused by the wetting deformation of upstream rockfill.  相似文献   
80.
黄恒  颜佳新  余文超 《古地理学报》2020,22(5):1001-1011
滇黔桂地区晚古生代浅水碳酸盐岩台地与深水硅泥质盆地共存的古地理格局,是在加里东期褶皱基底上发生裂陷及差异沉降而发展起来的。广西宜州—柳州一带既是晚古生代上扬子碳酸盐岩地台南缘1条重要的沉积相分界线,也是晚古生代桂中和桂北地层分区、古生代—中生代雪峰山南段构造体系和桂中坳陷构造体系的分界线。文中通过对宜山—柳州一带晚古生代地层的区域对比和成因分析,恢复了桂中宜山—柳州地区晚古生代沉积盆地的演化历史。狭长型宜州裂陷槽盆地西起丹池断裂,向东经龙头、北牙、宜州延伸至柳州。自中泥盆世开始,首先在东西两端开始裂陷下沉,至早石炭世发展成型。受北侧来自江南隆起带陆源碎屑物质充填影响,其表现为南北不对称并在早石炭世晚期被填平。在宜州裂陷槽内发育多处早石炭世沉积型碳酸锰矿,含矿地层分布、地层序列及其沉积背景明显与裂陷槽演化有关。它们既是盆地演化历史的见证,也体现了桂中地区裂陷海槽的特色,值得在后续锰矿成因研究中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